短视频到底有多火?
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未来,短视频该如何发力?从生产到运营,短视频如何“长发展”?
最火互联网应用——
大学生、银发族、新农人,人人皆可创作
“10个低头族,9个‘玩’短视频。”如今,短视频已成为中国最火热的互联网应用。
闲时“刷一刷”、随手“拍一拍”……短视频以其灵活性、娱乐性、随意性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由于没有太高门槛,短视频创作一时呈现出“全民狂欢”的局面,可谓人人皆可创作。
6月2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人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从“看”到“拍”,视频渐成网民的表达工具,超4成用户曾上传过短视频,且生活短视频最为常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银发族、新农人等群体,纷纷借由短视频呈现自我,走入大众视野。
《报告》还指出,20-29岁年龄段网民对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高达92.3%,短视频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这一群体个性鲜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廖秉宜分析说,一些短视频在内容上可复制性和可参与性高,易于吸引用户参与,助推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越来越多的“银发网红”也涌现在短视频平台上。
“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康康和爷爷”“北海爷爷”“罗姑婆”“秦巴奶奶”,横跨时尚、娱乐、美食等领域,不仅获得同龄受众关注,也成为不少年轻人追逐的新“星”。
在武汉,84岁康康爷爷从武汉某高校退休后,靠分享自己的穿搭和日常生活,收获300余万粉丝。“玩短视频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康康爷爷看来,通过短视频展示自己,已成为老年人重寻自身社会价值的一种新方式。
原生态短视频更是带火一批“乡土网红”。
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刻意安排的剧情,仅仅是用手机拍下农村生活,不到3年时间,黄梅女孩“乡野八妹”聂凤娟就收获200多万粉丝,成为三农领域最红的账号之一。如今,她在田间地头,拍摄短视频,为农产品代言,平均每月有1万元至2万元收入。
身高不到1.4米的“鄂东老男孩”文刚,整天穿梭在乡间小路,为乡邻维修家电,陪留守老人唠嗑,拍短视频给山外人看,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300余万粉丝,收入也见涨。
“短视频能火,主要是供需两端双重作用的结果。”廖秉宜说,在需求端,短视频满足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的视听需求;在供给端,不少短视频平台依据算法给用户推荐喜好的内容,通过并调动其拍摄、上传的积极性,从而丰富平台内容。
优质内容仍是王道——
节奏、创意,一个不能少
“四级 too easy,必过!Are you know?”宿舍里,身穿绿色卫衣的女大学生“王志猩”说着“蹩脚”的英文,拉着上铺的室友“李飞”一起查询四级成绩。
视频中的“王志猩”本名王志欣,是账号“七颗猩猩”的主创,湖北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三女生。这条视频,让她的账号粉丝,两天内迅速上涨100万。
单条短视频的成功,带给王志欣小团队极大的自信,也掌握了创作短视频爆款的诀窍。
“优质内容仍是王道。”王志欣坦言,团队经常熬夜写脚本,以求更好地把控视频节奏、让开头更具吸引力、让视频的可看性更足。
随着视频内容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七颗猩猩”在全网有近千万粉丝,并与近40个美妆品牌有过合作,团队及账号总收入达到每月70万元。
“只要持续生产创新的优质内容,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就能留住受众。”王志欣坚信。
“未来,短视频将会从原来的猎奇等走向规范和成熟。”武汉市新媒体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众创网(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天宝认为,用户需求正逐渐提升,规范化、知识类、正能量的视频内容将会更受青睐。近年来,传统媒体积极布局媒体融合、专业视频生产与网红孵化的机构逐渐增多、资讯类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专业选手”的入局为短视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商业化空间广阔——
融合、聚集、变现稳才能“长”发展
短视频不仅捧火了平台,也为用户提供了“内容变现”的机会,吸引着广告商的目光。业内人士指出,短视频平台盈利主要来自信息流广告、直播打赏、平台补贴、电商等。
2018年8月3日,大学刚毕业的郑星洋身穿卫衣,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分享裤脚的“玩法”,没想到收获13.3万点赞。随后,他开始频繁发布球鞋的清洗、鉴定、开箱、推荐等原创内容。
2019年年初,账户迅速涨粉,每日新增粉丝数好几万,因此拿到不少推广项目,包括保时捷和多家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目前,该账户已有近200万粉丝。
2020年底,郑星洋决定自己开发品牌,产品在多个平台售卖。目前,仅其中一个平台已卖出1.2万件产品,店铺粉丝数达6万。
短视频行业产业链,包括内容生产、内容发布和最终用户端。如果说从流量价值向用户价值转变是摆在短视频面前的一道坎,完整的产业链条融合建设无疑关乎着短视频的未来。
“武汉短视频公司几乎都是年轻的初创企业,没有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武汉微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武汉青年影视行业协会会长张培文坦言,短视频行业门槛较低,两三个人,再买两台设备就可以成立一个短视频公司了,而专业短视频机构要想再上一台阶,必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产业聚集区。
于天宝对此持相同观点,“武汉新媒体行业最缺的就是产业链的整合。”目前,武汉的短视频的产业链条面临着被切割的困境,从策划、拍摄、美术、灯光、演员、化妆、后期制作到宣传推广,还没有一个能够囊括所有环节的创意产业园。
张培文坦言,拍摄过程中,微梦传媒常常需要向外界寻求合作。他认为,只有在本土出现一个行业龙头企业带头引领着武汉短视频公司的发展、抱团作战,才能做大做强。他呼吁,通过举办专业论坛、微电影节、交流会、培训会等活动,构建优质、可持续的内容生态,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见习记者 曹雯)